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关键点解读今年早期出台的中发[2015]9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推进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建立相对独立、规范运行的电力交易机构,形成公平规范的市场交易平台。
电力为主导更利于项目运行中国电力报:在您看来,以什么样的方式联营更能有效理顺煤电关系?王志轩:联营方式应该从具体项目上来看,除了企业自己能够算得出的效益之外,从社会层面衡量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提升能源总体效率、是否有利于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是否有利于电力或能源安全。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发展煤电联营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积极理顺煤电关系,缓解煤电矛盾,促进煤炭、电力行业协同绿色发展。
三是要有序实施,防止一哄而上产生新问题。煤炭企业更需要煤电联营中国电力报:在您看来,目前实行煤电联营,煤炭企业、发电企业哪个动力更大一些?《意见》的出台有什么意义?王志轩:就目前来说,煤炭企业需要煤电联营的动力更大一些。具体项目合作时是煤来控电,还是电来控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谈判来确定,政府不宜干预。可缓解煤电发展中的矛盾中国电力报:您认为现阶段煤电联营发展前景如何?王志轩:煤电联营是个老话题,国内外都有实例。引导性政策能否落实是关键中国电力报:您认为现阶段的政策支持能否实现联营企业互惠双赢?煤、电产能过剩情况下的煤电联营,能否实现煤电联赢?王志轩:我认为目前的政策是鼓励和引导,关键看引导性政策是否能够全部落实和长效机制的建设问题。
尽管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从历史和现实来看,煤电矛盾的解决难以脱离宏观经济形势和既有经济体制的约束。二是鼓励不能放松监管,只有依法严格监管,才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强化供给侧改革 绿色低碳发展为加快低碳清洁发展,不论是政府层面还是能源电力企业都积极作为、共同为实现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尽职尽责。
王志轩告诉记者,要更加注重更大范围内各种电源与各种资源的优势互补;更加重视煤电与气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抽水蓄能之间的优势互补;更加重视大电网、更大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分布式能源发电的互补;更加重视互联网+带来的需求侧响应的重大变化与智能电网的联动协调。王志轩表示,电力企业也做出很大努力,一是采用大容量、高参数机组;二是不断提高热电联产机组比重,并以热电联产机组替代大量散烧供热锅炉;三是以大机组替代小机组;四是积极进行现役机组节能技术改造,以综合技术提高效率;五是提高劣质煤清洁利用水平。在污染物排放控制方面,出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批燃煤机组开展超低排放环保改造;在碳减排方面,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低18%的要求。能源电力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用能方式,利用新技术、新工艺,主动作为、不断创新,力求实现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发展。
在提高能效方面,我国出台《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方案》,提出到2020年,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千瓦时等要求。2015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5.1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35%,比2010年提高8.1个百分点。
中电联专家薛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5年全口径发电量5.6万亿千瓦时,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27.8%,比2010年提高8.3个百分点。从现阶段来看,提高煤炭转换为电力的比重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仍是解决我国能源优化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大、基础措施。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发电装机容量累计净增5.4亿千瓦,年均增长9.3%,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累计净增2.7亿千瓦,年平均增长15.2%。
呼吁政策尽快出台,促进电动汽车和分布式能源的科学有序发展。薛静认为,注重从供应侧调整能源结构,不仅减少用煤、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同时,还将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效应,有效防止气候变化等国际化环境问题。记者了解到,2010年到2015年,电力大气污染物排放中烟尘由160万吨降至40万吨左右;二氧化硫由926万吨降至200万吨左右,氮氧化物由950万吨降至180万吨左右。薛静表示,未来,火电供电煤耗下降空间不大,应主要从清洁利用上做文章。
据中电联初步分析,2015年,中国火电机组净效率为39%(供电标准煤耗315克/千瓦时),5年间提高了2个百分点(降低18克/千瓦时)。实施电能替代将全方位调整能源消费格局、为节能减排作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火电装机容量占比逐年下降,2015年底全国煤电装机容量8.8亿千瓦,装机容量占比约为58.7%,比2010年底降低约9个百分点。推进需求侧管理 转换用能方式要实现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或更早达到峰值的目标,不仅需要在供给侧实施结构改革,还需要引导能源消费侧改革,转换用能方式,实现低碳转型发展。
电力市场化改革、智能电网的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等,对电网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作用和电网与电源的关系调整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小机组主要用来调峰,提高大机组利用效率,实施余气、余压、余热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燃、岸电上船等实现电能消费替代化石能源消费,不仅是能源消费转型发展的优选路径,而且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电源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同时,供电煤耗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333克/千瓦,降至2015年的315克/千瓦时;厂用电率从2010年的5.43%下降到2015年的5%。王志轩认为,着力推进以电代煤、电代油、以电代燃,用特高压或超高压输电技术远距离、大容量输送清洁电力,是能源消费革命和节能减排的具体实践。
为实现节能低碳目标,政府实施了很多强制性措施。近5年来,电力行业加强节能减排力度,厂用电率不断降低,供电煤耗持续下降,为环境治理和减少污染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及时跟踪、评估,确保达到示范效果2015年全口径发电量5.6万亿千瓦时,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27.8%,比2010年提高8.3个百分点。
王志轩认为,着力推进以电代煤、电代油、以电代燃,用特高压或超高压输电技术远距离、大容量输送清洁电力,是能源消费革命和节能减排的具体实践。中电联专家薛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同时,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及时跟踪、评估,确保达到示范效果。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燃、岸电上船等实现电能消费替代化石能源消费,不仅是能源消费转型发展的优选路径,而且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2015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5.1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35%,比2010年提高8.1个百分点。薛静认为,注重从供应侧调整能源结构,不仅减少用煤、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同时,还将大量减少温室气体效应,有效防止气候变化等国际化环境问题。
同时,供电煤耗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333克/千瓦,降至2015年的315克/千瓦时;厂用电率从2010年的5.43%下降到2015年的5%。2014年单位发电量及火电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约645和855克/千瓦时,比2010年分别降低了99和66克/千瓦时。
同时,实施政策引导性措施,提高环保电价,使环保成本传递到电力用户。电力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所作的贡献,一是强化自身节能降耗,降低煤耗、厂用电率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三是加快电能替代,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小机组主要用来调峰,提高大机组利用效率,实施余气、余压、余热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污染物排放控制方面,出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批燃煤机组开展超低排放环保改造;在碳减排方面,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低18%的要求。
目前,电力汽车发展较快,但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分布式能源是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同样缺乏政策支持。电源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从现阶段来看,提高煤炭转换为电力的比重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仍是解决我国能源优化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大、基础措施。优化能源结构 促进节能减排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是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
实施电能替代将全方位调整能源消费格局、为节能减排作出重要贡献。十二五期间,中国电力工业加快绿色转型,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及火电发电效率持续提升,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
推进需求侧管理 转换用能方式要实现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或更早达到峰值的目标,不仅需要在供给侧实施结构改革,还需要引导能源消费侧改革,转换用能方式,实现低碳转型发展。与此同时,火电装机容量占比逐年下降,2015年底全国煤电装机容量8.8亿千瓦,装机容量占比约为58.7%,比2010年底降低约9个百分点。
王志轩告诉记者,要更加注重更大范围内各种电源与各种资源的优势互补;更加重视煤电与气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抽水蓄能之间的优势互补;更加重视大电网、更大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分布式能源发电的互补;更加重视互联网+带来的需求侧响应的重大变化与智能电网的联动协调。电力市场化改革、智能电网的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等,对电网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作用和电网与电源的关系调整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留言0